《襄陽峰會專題》之三:追憶童年
追憶童年,難忘的是玩
回首成長,受益的是玩
?
全國晉級教育連鎖機構創始人? 竇昆 2012年12月25日雪夜書
?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這句話可能誰也不會反對,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剝奪孩子童年快樂的現象卻比比皆是。在某場家庭教育報告會上,我甚至聽到一位以威脅的口吻,對臺下的家長厲聲斷言:誰給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誰就會斷送孩子幸福的成年。這番話的邏輯是說,孩子童年快樂了,就不會勤奮學習,自然不會有好成績,也考不上品牌大學,成年后的生活一定不會幸福。
?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快樂的童年與勤奮的學習一定是對立的嗎?必須經歷苦難的童年才會迎來幸福的成年嗎?對此我表示深深的懷疑。在我看來,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源頭,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開端。
?
我認為,對于年幼的孩子,教育所應承擔的使命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和發展兒童,真正的好父母、好教師,都應該是孩子快樂童年的捍衛者。我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源自我多年的工作感悟,也與我個人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
按時下的某些流行標準,我的童年一律是荒廢學業,而我的表現一律是“問題少年”。1975年,我出生在湖北襄陽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沒上過幼兒園和學前班,7歲才開始上小學,12歲之前我看到的單獨的課外書是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作業很少,每次多半小時就完事,課外時間多的就是一個字——玩。我發現,對于孩子來說,很大的幸福不是吃啊穿啊,而是玩,令人陶醉的是與伙伴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下河釣魚釣蝦,爬到樹頂捅鳥窩摸鳥蛋,更多的是一起做各種各樣的游戲。我和我的農村伙伴們,都沒有享用過父母花錢買來的任何玩具,但我們親手自制了彈弓、紙牌、小木船、泥巴房等各種各樣的玩具。那種自覺自愿的全身心投入,那種專心致志聚精會神的勁頭、那種充滿創造精神的動手實踐,幾十年過去依然讓人魂牽夢繞。
?
說一句肺腑之言,在那物質匱乏、家境貧寒的年代,沒有過重學業負擔的壓迫,沒有電視機游戲機的吸引,沒有現成玩具的省事省力,是玩耍保護了我的自然天性,是玩耍培養了我的專注習慣,是玩耍鍛煉了我的自理自立,是玩耍開發了我的大腦智商。我一生對生活的熱愛,對孩子的一往情深,對教育的執著追求,都源自快樂的童年,這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根基。我毅然放棄干了13年、已經得心應書的報社編輯記者工作而投身教育,是因為我覺得我可以為現在的兒童教育做些什么,我在那快樂童年吸收的豐富營養,我認為實在有必要讓當今的祖國下一代一起分享。
?
我也非常理解今日父母和教師的困境,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誰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可是,一個真心愛孩子并對其終身發展負責的父母和教師,又怎能不關心孩子的生命之根是否扎得牢固呢?古今中外的教育史說明,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重要的生命之根。?
?
毫無疑問,沒有游戲、沒有玩耍就沒有快樂的童年,因為玩游戲是適合兒童的認知方式和娛樂方式,玩游戲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和成長的過程,其意義猶如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創造的種子和幸福的種子。玩游戲是需要伙伴的,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老師可以成為有魅力的游戲伙伴。然而,與孩子一起玩快樂而睿智的游戲并非易事,如果您體驗一下權五珍先生創造的親子游戲,您會發現游戲是大有學問的。??? 據悉,權五珍是韓國的玩耍教育,開發了要去無人島坐原木逃離的“逃脫無人島”項目。他認為,極限狀況的享受和挑戰以及賦予動機是改善爸爸和子女之間關系的催化劑。他憑著這個信念努力開發各種各樣的游戲,曾經在48個課程中開發了600種教育玩耍方法,并開設“玩耍學?!?,告訴大家成為好家長的方法。
?
他說,通常在他關于游戲的講演中拋出“用報紙能玩什么游戲”的問題時,一大半的爸爸都回答不出。當說出用報紙可以摔紙牌、折成飛機、輪船、帽子等答案后,他們無不面露羞色。仔細研究一下報紙游戲,會發現它竟多達80多種,對于報紙的這種靈活利用,會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創造天賦重新得到開發。為人父母者從現在起要認識到,人性的許多優合格品質都隱藏在游戲中,對于游戲教育的態度需要由漠視轉變成一種使命感。??? 我完全相信這位玩耍教育的話,因為我自己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顯然,忙于生計的家長、成天備課上課改作業的公辦學校老師,顧不上與孩子玩游戲,然而,作為校外培訓機構的校長和老師,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塊給彌補起來,我們本身可以做孩子的好玩伴,也獨特地學中玩、玩中學辦學模式,召集到越來越多的小伙伴,使孩子自主快樂地玩耍起來。這是我們的存在理由,也是我們的發展契機,更是我們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