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奶奶”告訴你:幼兒園的孩子不是小號的成人!
“蒙奶奶”是誰?這個說來話就長了,就是下面這個人。
和眾位讀者一樣,筆者只是覺得這位老奶奶看起來很溫柔。然而看了跨世紀的教育叢書《托起明天的太陽》后,卻猛然發現:這位來自意大利的醫學博士實力印證了一句話,不想當老師的女醫學博士都是好園長!
出生于軍人家庭的蒙特梭利女士從小就十分特別,對數學很感興趣,而上大學時更是一:成為了當時全國優先位醫學院的女學生,父親甚至為此切斷了她的經濟來源,蒙奶奶卻憑借驚人的毅力,靠獎學金和家教順利畢業。原本以為畢業后就可以當醫生的她,卻發現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女人當醫生的先例,機緣巧合之下,她成為了一名教師,一度還曾擔任羅馬國立啟智學校校長。
也正是這位聰明、倔強的老奶奶,用了一輩子時間發現了屬于孩子們的秘密:
1、環境適應論
“適應環境”是萬物的一種本能。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適應環境的本能,這種本能幫助他生存,并驅使他發展未來生存必備的生理或心理機能。也就是說,人類的各種體能和智能都是因適應環境而發展形成的。
環境對六歲以前的孩子尤為重要,此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吸收性心智時期,又是“敏感期”特別集中的時期,吸收能力特別強。只要環境中有的,孩子會不加選擇照單全收。因此,蒙特梭利曾將“環境”比喻為人的頭部,強調環境對幼兒的重要性,認為環境是主宰一個人耳聰目明的很大關鍵,對一個人的影響遠比遺傳更重要。我們熟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很好地詮釋了環境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2、獨立成長論
蒙特梭利說:“我常常聽到幼兒的心里在吶喊:我聽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弊鳛槌扇?,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幼兒讓幼兒自己去做,幫助幼兒讓幼兒自己去思考,幫助幼兒讓幼兒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如:
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
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
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這對于今天眾多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可謂是當頭棒喝。畢竟父母可以代替孩子解決難題,卻始終無法代替孩子去成長,代替孩子去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3、生命自然發展理論
就像所有的動物在出生前已經由基因編制好了成長程序一樣,孩子們生來也帶著這樣的“程序”。幼兒在3 個月—2 歲時處于口腔敏感期,開始探索感覺,是口腔發育的關鍵期;1 歲- 2 歲是精細動作敏感期,對精細事物極為敏感,同時也是其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期……
0~6歲的幼兒,正是處于各種能力高速發展的敏感期。
吸收性心智、感覺器官高速發展……以上這些幼兒的特征,迥然不同于成人。一切表明我們不能用教育成人的方法來教育小孩,他們不是小號的成人。于是乎蒙奶奶發明了一套特殊的教學方法:蒙氏教學法。
如今,一個世紀年過去了,蒙奶奶的這套教學法贏得了眾多名人和的支持,發明家愛迪生支持她的教育方法;大文豪托爾斯泰歆慕蒙氏教育,將自己的女兒送到蒙特梭利學校;google的兩位創始人幼年時所接受的也正是蒙氏教育;西班牙王室將其作為王室教育;英國的多為王室成員亦曾接受蒙氏教育,剛滿三歲的喬治小王子所上的也正是蒙特梭利幼兒園。
孩子不是小號的成人,我們無法代替孩子成長,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熱門推薦